脾胃不和心虛火旺,就容易出現(xiàn)口干舌燥,咽痛或者是大便干結(jié),便秘等這些癥狀,有的人還會經(jīng)常失眠盜汗,暈眩,耳鳴,而面對這種癥狀時,那么就應(yīng)該注意科學的調(diào)理降火了。
一、病因病機
陰分的主要功能,除了滋養(yǎng)、濡養(yǎng)各臟腑組織外,還負責制約陽氣,以免陽氣外露。陽氣是以熱、動、升為特點,陰分則以寒、靜、降相對應(yīng)。若陰分虧虛,無力制約陽氣,人體會出現(xiàn)陽氣偏盛的虛熱狀態(tài),所謂“陰虛則生內(nèi)熱”。《內(nèi)經(jīng)》:“年過四十,陰氣自半。”隨著年紀增長,或熱病之后,或房事不節(jié)等,均易耗損真陰。
陰虛火旺屬虛火,多由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nèi)生。一般陰虛內(nèi)熱多見全身性的虛熱征象。而陰虛火旺,其臨床火熱征象往往較集中于機體的某一部位。如陰虛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熱、顴紅,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等,均為虛火上炎所致。
二、臨床表現(xiàn)
陰虛火旺證可偏重于不同的臟腑,臨床以心、肺、肝、腎的病證為主,主證多見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zhì)紅絳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或夜寐多夢,心悸,舌碎,小便短赤(心火);或頭痛,面紅,目干澀痛,口苦大便干結(jié),脈弦(肝火);或干咳少痰,痰中帶血(肺火);或骨蒸潮熱,顴紅升火,伴頭昏,腰酸乏力等,男子遺精,甚則陽強易舉,女子夢交(腎火)。各臟的火旺可以交叉出現(xiàn)。
三、辨證施治
證候: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發(fā)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fā)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體溫比常人高;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尿少色黃,舌質(zhì)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或伴有口腔潰瘍反復(fù)發(fā)作,疼痛,伴頭昏,腰酸乏力等。治則:育陰泄火。主方:黃連阿膠湯。方藥:黃連、黃芩、阿膠(烊化,沖)、白芍、生雞子黃。水煎、去滓,納膠詳盡,再納雞子黃攪合,分3次服,每日一劑。
若偏于心火亢盛,而見口舌生瘡者,可加蓮子心、竹葉、燈芯;若偏于陰虛甚者,可加生地、麥冬、女貞子;若兼氣虛者,可加黃芪、太子參、或西洋參另燉兌服,若小便短赤不暢者,可加白茅根、車前草;兼胃陰虛者,加石斛、玉竹、荸薺汁(兌服),若失眠者,可加遠志、合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