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可能與飲食不當、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及精神因素等原因有關。這些因素可能單獨或共同導致胃部黏膜損傷,進而引發各種胃部不適癥狀。
1.飲食不當
長期暴飲暴食、偏好辛辣或高鹽食物會刺激胃黏膜,破壞胃部正常消化功能。酒精和濃茶中的成分可能增加胃酸分泌,加重黏膜損傷。此類患者常出現反酸、腹脹等癥狀,日常需調整飲食結構,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鋁碳酸鎂咀嚼片、復方氫氧化鋁片等胃黏膜保護劑。
2.幽門螺桿菌感染
該細菌通過共用餐具等途徑傳播,其產生的毒素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屏障。感染后可能出現口臭、上腹隱痛等癥狀,臨床常用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片、枸櫞酸鉍鉀顆粒組成四聯療法進行根除治療。
3.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導致黏膜修復能力下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醋酸潑尼松片可能增加胃酸分泌,這類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配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等抑酸劑。
4.精神因素
長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能通過腦腸軸影響胃腸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胃腸動力紊亂。這類患者除出現胃痛癥狀外,常伴有睡眠障礙,可通過心理疏導結合谷維素片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進行干預。
若胃部不適持續存在或伴隨嘔血、黑便等情況,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日常生活中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空腹飲用咖啡等刺激性飲品,注意餐具消毒以預防交叉感染。用藥期間需嚴格遵循醫囑,不可擅自增減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