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黏膜粗糙是胃鏡檢查中常見的描述性術語,通常指胃竇部位的黏膜表面不光滑,可能伴隨充血、水腫或糜爛等改變。這一表現可能與慢性胃炎、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惡性病變等因素有關,需結合病理檢查及臨床癥狀綜合判斷。
1.慢性胃炎
長期胃黏膜炎癥可導致胃竇黏膜充血、水腫,表面呈現粗糙感。患者常出現上腹隱痛、飽脹、反酸等癥狀,可通過胃鏡和病理活檢確診。治療可遵醫囑使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等藥物緩解癥狀。
2.胃潰瘍
胃酸侵蝕黏膜形成潰瘍時,病灶周圍黏膜可能出現充血增厚,表現為局部粗糙。典型癥狀為規律性上腹痛,進食后加重。確診需結合胃鏡,治療常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瑞巴派特片等藥物促進黏膜修復。
3.幽門螺桿菌感染
該菌感染可引起持續性炎癥反應,導致胃竇黏膜淋巴濾泡增生、表面紋理紊亂。多數患者伴隨口臭、噯氣等癥狀,可通過碳13/14呼氣試驗檢測。根治方案常包含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片、枸櫞酸鉍鉀顆粒等聯合用藥。
4.萎縮性胃炎
長期慢性炎癥進展可能導致胃黏膜腺體減少,腸上皮化生區域呈現粗糙不平改變。此類患者胃癌風險相對增高,需定期胃鏡監測。治療以保護胃黏膜為主,可選用替普瑞酮膠囊、復方谷氨酰胺顆粒等藥物。
5.惡性病變
少數情況下黏膜粗糙可能是早期胃癌或胃淋巴瘤的表現,特別是伴有黏膜僵硬、異常隆起時。確診需依賴病理組織學檢查,治療需根據腫瘤分期選擇手術切除、化療或靶向治療。
發現胃竇黏膜粗糙應及時完善幽門螺桿菌檢測、病理活檢等檢查。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戒煙限酒,規律作息。若出現持續腹痛、消瘦、黑便等預警癥狀,應盡快就醫復查胃鏡,排除惡性病變可能。治療方案需在消化科醫生指導下制定,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