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入口平面的徑線主要包括前后徑、橫徑和斜徑,這些徑線在產科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具體分析:
1、前后徑
前后徑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約為11cm。該徑線是骨盆入口平面的重要指標,若過短可能導致胎頭入盆困難,需評估是否存在骨盆狹窄。臨床常通過觸診或影像學測量,為分娩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2、橫徑
橫徑為兩側弓狀線(髂恥線)之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13cm。作為骨盆最寬的徑線,其長度直接影響胎頭在骨盆內的旋轉機制。橫徑縮短會限制胎頭在骨盆內的適應性調整,增加持續性枕橫位的發生風險。
3、斜徑
斜徑指一側骶髂關節至對側髂恥隆突的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測量,正常約12cm。該徑線的對稱性對胎頭銜接至關重要,若兩側斜徑差異超過1cm,可能提示骨盆不對稱,需警惕產程異常。
建議妊娠期女性定期進行骨盆外測量和超聲檢查,結合胎兒大小綜合評估頭盆關系。對于徑線異常者,產科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分娩方案,必要時選擇剖宮產以確保母嬰安全。所有檢查數據需由專業醫務人員解讀,避免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