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由于賁門的解剖特點,猶如一條河流的入海處,食管就是河,而賁門遠方的胃腔即為海。賁門通道越走越寬,因此不似食管發生癌后很容易產生梗阻。賁門區的癌初起時體積小,不易造成梗阻,如果出現吞咽困難,癌瘤必定已經相當進展,故早期賁門癌病人缺乏明確的特征性癥狀。賁門癌的癥狀包括上腹部不適,輕度食后飽脹,消化不良,或心窩部隱痛等,都易與消化性潰瘍癥狀相混淆,引不起病人的重視,一直到吞咽困難加重,始促使病人就醫。賁門癌另一始發癥狀是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柏油便,出血嚴重者可伴有虛脫或休克,或表現為重度貧血,此情況的發生率約占病人的5%。由于缺乏哽噎癥狀,病人易被誤診為消化性潰瘍出血,并被腹部外科醫師進行了手術。也正是因為多數系急診手術,各方面準備不夠充分,這類病人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療效不良。晚期病例除了吞咽困難,還可出現上腹和腰背的持續隱痛,表明癌瘤已累及胰腺等腹膜后組織,是為手術禁忌證。
早期賁門癌病人并無陽性體征,中晚期病人可見貧血貌、低蛋白血癥、消瘦、脫水或低蛋白性水腫。如果腹部出現包塊、肝大、腹水征、盆腔腫物(肛門指診),都不適合手術治療。
賁門癌在我國的現狀是發病率高,早期診斷準確率低,腫瘤的手術切除率低及遠期療效差。據張汝剛等(1998)對1832例賁門癌外科治療的單因素分析,全組病例的5年生存率僅為23.5%。與消化道的其他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外科手術治療是提高賁門癌病人長期生存率的關鍵,但存在巨大困難。
早期賁門癌的診斷主要靠纖維食管鏡、胃鏡和賁門拉網。X線造影、上腹部CT對中晚期賁門癌診斷準確,并能確定病變范圍。
二、診斷
賁門癌的臨床診斷除病史之外,主要依靠X線檢查和內鏡檢查。近年來,賁門的拉網涂片細胞學檢查很少采用,主要原因與內鏡檢查廣泛開展及其診斷準確率高直接有關。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