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其屬于先天性畸形。
二、發病機制
本病常合并頸椎部位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脊柱裂、椎弓根缺如、關節突發育不良等。由于胎兒上下關節突實為一個骨化核所形成,即該處的缺損不在骨化中心融合處,因此并非原始骨化中心未閉合。可能在胎兒早期,原始骨化的椎弓因某種因素導致形成不全,或在此畸形基礎上發生輕微骨折所致。隨著年齡增長,局部缺損越來越明顯(但部分人此處為軟組織或軟骨所填塞,獲得相對穩定,則不表現出臨床癥狀)。由于頸椎上下關節突前面毗鄰神經根,當該部位退變、增生、不穩時,則造成椎間孔狹小,并有刺激、壓迫竇椎神經及脊神經的可能性,產生局部或根性癥狀,嚴重者可壓迫脊髓。然而,至今在對新生兒的檢查中尚未發現此病。另外,尚難以解釋其為何多發于頸6。Morvan曾提出疲勞性應力骨折學說,但在伸屈活動中受應力最大的頸5很少發生,頸7也從未見報道,似不能支持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