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及MRI表現 脾臟轉移性腫瘤CT示脾臟正常大小或輕至中度增大,脾臟內有低密度、輪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數量不等。平掃時CT值平均為25Hu,也可呈囊性改變。少數轉移灶呈等密度,平掃不能發現,而增強后表現為較正常脾實質密度略低的病灶。目前已有報道運用腹腔動脈內緩慢注入造影劑后于門靜脈期做CT掃描,顯示肝臟或脾臟內有無轉移,其顯示率較靜脈內直接增強為高,能發現直徑5~10mm大小的病灶。脾臟轉移性腫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臟的轉移,故在檢查時應同時注意肝臟改變。
脾轉移性腫瘤在T1加權圖像上呈不規則低信號區,可單發和多發,邊緣清楚,T2加權圖像上信號強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壞死含水量增加出現中心性高信號,在T2加權圖像上,由于腫瘤周圍水腫也可在瘤周出現高信號,而在T1加權圖像上水腫和壞死區可在低信號中出現更低信號區。如在轉移瘤中出現出血,則又可呈高信號。脾臟很少單獨發生轉移,往往是同時累及肝臟和淋巴結。
2.影像學檢查方法和比較 超聲方法簡便,但機器設備和操作者的經驗可影響病灶的顯示,一般直徑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發現的。區別病灶為實質性還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聲還能檢查腹部其他臟器有無累及,如腎上腺、腎臟、盆腔等。放射性核素僅能顯示直徑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態顯示較差,定性較難。MRI對脾臟內占位病灶的顯示決定于脾臟和病灶的信號強度,以及是否為彌漫性。如果病灶內有液化壞死,則水分增加、T2延長,在T2加權圖像上產生高信號,而在T1加權圖像上有時很難發現。順磁造影劑的應用可以縮短T1使病灶易于顯示。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依次為超聲、CT、MRI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結合使用可相互彌補,提高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