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膽囊炎一般治療
急性膽囊炎西醫治療
一、治療:
對癥狀較輕微的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可考慮先用非手術療法控制炎癥,待進一步查明病情后進行擇期手術。對較重的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或膽囊穿孔,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但必須作好術前準備,包括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失調,以及應用抗生素等。非手術療法對大多數(約80~85%)早期急性膽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痙鎮痛,抗生素的應用,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以及全身的支持療法。在非手術療法治療期間,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癥狀和體征有發展,應及時改為手術治療。特別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更應注意。據統計約1/4的急性膽囊炎病人將發展成膽囊壞疽或穿孔。對于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病人,由于病情發展較快,一般不采用非手術療法,宜在作好術前準備后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關于急性膽囊炎應用抗生素的問題,由于膽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隨膽汁進入膽囊,對膽囊內的感染不能起到預期的控制作用,膽囊炎癥的屜和併發癥的發生與否,并不受抗生系應用的影響。但是抗生素的應用可在血中達到一定的藥物治療濃度,可減少膽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減少手術后感染性併發癥的發生。對發熱和白細胞計數較高者,特別是對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應用仍非常必要。一般應用于廣譜抗生素,如慶大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或氨芐青霉素等,并常聯合應用。
手術治療:目前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還存在著爭論,一般認為應采用早期手術。早期手術不等于急診手術,而是病人在入院后經過一段時期的非手術治療和術前準備,并同時應用B超和同位素檢查進一步確定診斷后,在發病時間不超過72小時的前提下進行手術。早期手術并不增加手術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率。對非手術治療有效的病人可采用延期手術(或稱晚期手術),一般在6個星期之后進行。
手術方法有兩種,一種為膽囊切除術,在急性期膽囊周圍組織水腫,解剖關系常不清楚,操作必須細心,此免誤傷膽管和鄰近重要組織。有條件時,應用術中膽管造影以發現膽管結石和可能存在的膽管畸形。另一種手術為膽囊造口術,主要應用于一些老年病人,一般情況較差或伴有嚴重的心肺疾病,估計不能耐受膽囊切除手術者,有時在急性期膽囊周圍解剖不清而致手術操作困難者,也可先作膽囊造口術。膽囊造口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其目的是采用簡單的方法引流膽囊炎癥,使病人渡過危險期,待其情況穩定后,一般于膽囊造口術后3個月,再作膽囊切除以根治病灶。對膽囊炎併發急性膽管炎者,除作膽囊切除術外,還須同時作膽總管切開探查和T管引流。
急性膽囊炎藥物治療
1.非手術治療:禁食、輸液、營養支持、補充維生素、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代謝失衡。抗感染可選用對革蘭陰性細菌及厭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和聯合用藥。需合并應用解痙止痛、消炎利膽藥物。
急性膽囊炎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①急診手術的適應證:發病在48-72小時內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惡化者;有膽囊穿孔、彌漫性腹膜炎、并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等并發癥者。②手術方法:膽囊切除術,部分膽囊切除術,膽囊造口術,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
急性膽囊炎辨證論治
急性膽囊炎中醫治療
針灸治療
急性膽囊炎的針灸治療,始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有人就針刺治療膽囊炎的機制作了初步探討[3]。但有關資料還不太多。近三十年來,在方法上有較大發展,電針、穴位注射、耳針、光針、腕踝針等法競相應用,使治療效果有所提高。從目前情況看,針灸及其各種變革之法對急性單純性膽囊炎療效確切,如屬急性化膿型、急性壞疽型膽囊炎或伴中毒性休克的膽囊感染則宜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甚或手術處理。
(一)體針
1.取穴
主穴:膽俞、陽陵泉、中脘、足三里。
急性膽囊炎內關。
2.治法
每次從主穴中選取2-3穴,據癥狀加配穴。除期門不宜深刺,膽俞穴斜刺向脊柱外,余穴均宜直刺、深刺。在引發出強烈得氣感應的基礎上,施以瀉法,持續運針3分鐘-5分鐘,留針30分鐘-45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l分鐘-2分鐘。每日可針刺2次。
3.療效
體針治療急性單純性膽囊炎的效果,有效率在80%-90%左右。
(二)電針
1.取穴
主穴:膽俞(右)、膽囊穴、中脘。
配穴:日月、期門、梁門、太沖。
膽囊穴位置:陽陵泉下1寸-2寸,壓痛明顯處。
2.治法
以主穴為主。效不佳時,酌加配穴。尋準穴位后。進針深刺,出現強烈針感后即接通電針儀,膽俞、中脘接陰極,膽囊穴接陽極。采用可調波,強度由弱漸強,以能耐受為度。每次30分鐘,每日1-3次。
3.療效
據觀察,電針后數天內癥狀可明顯改善,體溫恢復正常,腹部壓病逐步消失,有效率在90%左右。
(三)耳針
1.取穴
主穴:分兩組。(1)肝、胰膽、腹、耳迷根;(2)肩、神門、交感。
配穴:三焦、十二指腸。
2.治法
急性發作時取主穴第一組針刺,如效不明顯,加配穴。采取
急性膽囊炎病人能忍受的強刺激,持續捻轉,或用電針。留針30分鐘-60分鐘,直至癥狀有所緩解。取針后,再選第二組穴行壓丸法。壓丸法治法將直徑約1mm-1.5mm成熟之王不留行種子粘附在0.7cm見方的小塊膠布上。在所選耳穴穴區探得敏感點后,用鑷子夾取這種膠布一塊,對準敏感點貼敷好。各穴貼好后,按壓數分鐘,并囑病人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持續5分鐘-10分鐘。急性發作時,可增加按壓次數,延長按壓時間。
3.療效
通過114例觀察,用耳穴壓丸法對減輕疼痛和減輕發作有明顯效果。
(四)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膽俞、足三里、膽囊穴、中脘。
2.治法
藥液:當歸液、紅花液、10%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B1,任取一種。
主穴每次選二穴,以五號齒科注射針頭深刺(膽俞穴須斜向脊柱深刺),得氣后,略作提插使針感明顯,推入藥液。如用當歸液或紅花液,每穴注入5ml;如用10%葡萄糖液,每穴注入10ml。日穴注1-2次。
3.療效
經臨床應用,本法治療急性膽道感染有一定效果。
(五)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日月、期門。
2.治法
氦氖激光器,功率7mW,波長632.8nm,光斑直徑3mm。用導光纖維直接照射上述二穴,每穴照射10分鐘。每日1次。10次一療程。
3.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l)痊愈:經治療后,疼病消失,超聲波復查3次,提示陰性,隨訪未發;(2)有效;上腹部疼痛消失,唯放射痛尚存,超聲波檢查(規定在食后2小時)膽囊進出波間液平縮小在2.5cm之內,白細胞在8000/mm3以內;(3)無效:治療后無改善。
完成全部治療的膽囊炎病人76例,按上述標準,痊愈35例(46.1%),有效28例(36.8%),總有效率82.9%。
(六)其他措施
1.急性發作時應臥床休息、禁食。靜脈輸液以糾正脫水和酸中毒。在右上腹熱敷等。待急性發作緩解后,酌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2.嚴重病例,應配合中西藥物抗感染治療。
3.針灸效果不顯時,須即改用其他有效療法(包括手術療法)。
急性膽囊炎中醫驗方
1、解痙止痛膏1貼,敷中脘穴處,1小時后疼痛消失,治療膽絞痛。 2、取天樞、氣海、中極、關元等穴位拔罐治療。主治上腹部疼痛。嘔吐者,可先在鳩尾、巨闕行針刺拔罐治療,也可配用中藥貼敷穴位。中藥為:白術10g,川樸10g,木香10g,烏藥10g,郁金10g,白芍10g,玄胡10g,研末調膏敷用。
3、取白蔻適量,打爛,敷于手腕上,待起泡時刺破,除去黃水,具有退黃之功效。
4、取鮮毛茛適量,搗爛,團成丸如黃豆大縛臂上,夜即起泡,用針刺破,放出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