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放射性腸炎的一般治療方法有,應用抗生素、服用阿司匹林抑制黏膜分泌前列腺素、中和胰腺分泌液和在放療期間應用要素飲食等。正確掌握照射劑量和技術,照射時將病人放置適當體位,使小腸離開盆腔,是防止腸管放射線損傷的最可靠方法。
外科醫(yī)師應與放療科醫(yī)師通力合作,減少正常組織對放射線的暴露。預計術后要作放療的病人,外科醫(yī)師應設法避免小腸墜入盆腔。行直腸切除術時,應將盆腔底部封閉。放療醫(yī)師則應把治療用射線集中在腫瘤區(qū)和附近可能有腫瘤侵犯的部位,以減少其他組織受照射。放療中,讓病人取頭低足高位,可以減少小腸在盆腔部位受照射,或在放療前設法充盈膀胱,或用多個固定的或旋轉(zhuǎn)的照射野,或分成多次高能放療,對于減少后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均有益處。
1、非手術治療
在急性放射反應期,減少10%劑量即可明顯減輕病人癥狀。治療輕度腹瀉和結、直腸炎引起的不適,可用鎮(zhèn)靜藥、解痙藥,輔以溫水坐浴,供給充分營養(yǎng)等,同時應讓病人臥床休息。飲食以無刺激、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多食少餐為原則,注意觀察全身情況的變化。如水瀉難以控制,膽鹽吸收不良可能是其原因,這種情況下應用消膽胺(4~12g/d)可有明顯效果。有些早期反應明顯的病人(尤其是兒童)采用不含麩質(zhì)、牛乳蛋白和乳糖的要素飲食可有益處。有繼發(fā)性感染時,應用抗生素,必要時可給予胃腸外營養(yǎng)。
目前,對嚴重急性放射性腸炎和晚期慢性放射性腸炎的治療仍是較棘手的問題,治療包括對癥處理和營養(yǎng)支持。全胃腸外營養(yǎng)可供給充分能量,使胃腸道休息和促進損傷的愈合,是嚴重放射性腸炎的首選措施,在部分患者還可促進內(nèi)瘺自行閉合。但長期的TPN可致腸黏膜萎縮,血液及組織中谷氨酰胺水平降低,細菌易位加重。試驗顯示,含谷氨酰胺二肽的TPN對小腸黏膜有良好的營養(yǎng)作用,谷氨酰胺可能通過促進絨毛腺細胞的有絲分裂,加速損傷黏膜的愈合;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在增強TPN提供較完善營養(yǎng),使胃腸道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時,通過改善損傷腸黏膜的形態(tài)結構,可提高小腸對谷氨酰胺的攝取率及對其合成和利用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達到減少細菌易位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2、局部處理
對放射性直腸炎可用類固醇激素作保留灌腸,也可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或用它的主要成分5-氨基柳酸(5-ASA)作灌腸,5-ASA灌腸的效果比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好。有的病人有直腸出血,一般不嚴重,大多因糞便刺激脆弱的腸黏膜引起。小出血??稍趦?nèi)鏡下用釹、釔鋁石榴石(Nd:YAG)激光燒灼止血。Saclarides等人報道用4%甲醛溶液(福爾馬林)灌腸對16例由于放射性直腸炎引起的頑固性直腸出血進行治療,75%的病人在一次治療后出血停止,其余病人在2~4次灌腸后停止出血。出血量大且經(jīng)上述處理出血不止者,可考慮行外科手術直接結扎出血部位血管。對慢性放射性結直腸炎,近年來有報道采用高壓氧治療而取得良好療效。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于放射性腸炎引起的腸穿孔、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的結直腸出血、腸梗阻、腸狹窄、直腸潰瘍、直腸壞死、直腸陰道瘺和直腸膀胱瘺等。
對放射性腸炎引起的腸管急性穿孔和腹腔膿腫的病人應及時手術,切除病變腸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病變周圍腸管水腫明顯不宜行一期腸吻合術。此時,安全可靠的方法是先行腸造口術,同時充分引流腹腔內(nèi)膿液。
關于有癥狀的腸狹窄和瘺的處理方法是:對低位疼痛性肛門直腸狹窄,可先用手法擴張,常可使癥狀明顯改善。乙狀結腸和直腸的輕度部分性梗阻,經(jīng)口服石蠟油軟化大便或灌腸后可暫時緩解。由狹窄發(fā)展至明顯腸梗阻時,不論其部位在小腸或大腸,都需行外科手術治療,包括作狹窄腸段切除術和結腸造口糞流改道術。腸切除的范圍應稍廣,距病變腸管6~10cm。因狹窄附近外觀正常的腸管實際已遭受放射線損傷,就近作腸吻合術后容易發(fā)生腸瘺。狹窄處應作仔細檢查,以排除癌腫。遠側結腸狹窄伴廣泛性黏膜糜爛時,應作靠近肝曲的橫結腸造口術,有較好療效,而且如果以后需作直腸切除和拖出手術,也可提供較長的游離腸段。為使失功能腸段內(nèi)的病變?nèi)?,不宜?~12個月內(nèi)關閉腸造口。
內(nèi)瘺形成的時間一般是在放療完成18個月以后,最常見的是直腸陰道瘺、直腸膀胱瘺和回乙結腸瘺,可伴直腸出血和會陰部糜爛,病人很痛苦,常需外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