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傳染源:
患者,尤其是輕型患者及隱性感染者
途徑:
1)流感病毒經飛沫傳播到空氣,通過吸入空氣中含病毒的小水滴
2)通過接受到30分鐘內被感染患者污染的物品。
年齡:
兒童及少年患此病者為多,以5~20歲發病率最高。4~5個月以下的嬰兒較少受到傳染當新亞型引起大流行時,各年齡組發病率接近,但仍以5~14歲小兒為多 感染率幾近50%。
乙型和丙型流感也以兒童患者為多。
季節:
一般在溫帶和寒溫帶流感都在冬末春初流行,冬季流行時病情較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任何季節都可流行 但以雨季為多,大流行亦可在夏季流行。
2.病原:
流感病毒,為單股RNA病毒,屬正粘液病毒科。一般呈不規則球形顆粒,有包膜,直徑80~120nm,新分離時可呈長絲形,或多形態。
1)結構:
(1)病毒顆粒核心:
核糖核酸與核蛋白及少量其他蛋白。核糖核酸為復制病毒的結構,核蛋白為病毒的可溶性抗原(S抗原),性穩定,具有型的特異性。可作診斷指標,但無保護作用。
(2)病毒囊膜:
內膜蛋白(MP)和類脂質外膜組成。
內膜蛋白也具有型特異的穩定抗原性,但無保護作用。病毒囊膜表面有二種糖蛋白突起,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特性(株特征),據此將同型病毒分為亞型或病毒株。
a.棒狀突起為血凝素(hemagglutinin,簡稱H),具有使病毒粘附于敏感細胞受體的作用,并可引起多種動物紅細胞發生凝集;
b.啞鈴狀突起為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簡稱N),具有水解細胞表面糖蛋白N-乙酰神經氨酸的作用,從而使復制的病毒可自細胞表面釋放。
此二種表面抗原(H、N)易發生變異。
抗原出現小量改變,即抗原性漂移時,產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稱變種,常導致局部小流行一般2~3年發生一次。當H、N發生完全質變,即抗原性突變時,產生新的亞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40年發生一次。
目前仍認為這種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抗原變異是由于病毒本身害變(通過病毒重組或動物流感病毒感染人群引起)和人群免疫力選擇結。
2)分類:
甲型:有H及N抗原,變異性強,容易發生突發性變異,易引起大流行。可感染人類和其他動物,感染人群為所有年齡組。可引起中、重度疾病。
乙型:有H及N抗原,但變異性弱,但也可引起局部爆發。只感染人類,主要是兒童。引起輕微疾病。
丙型:只有H抗原,穩定。只感染人類,僅會引起散發病例。
二、發病機制
1.流感病毒接觸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細胞,依靠表層的血凝素吸附于細胞表面的特異受體,病毒包膜和細胞膜融合,使細胞外層發生間隙,同時病毒在細胞外脫去外膜(脫衣),將病毒內核基因直接經細胞間隙,進入細胞漿內。
2.在病毒體RNA轉錄酶和細胞RNA多聚酶的參與下,進行病毒復制與繁殖。
3.各種病毒成份移行至細胞膜進行裝配,成熟后被隆起的細胞膜包圍,形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體。
4.病毒脫離細胞表面后,以同樣方式侵入鄰近上皮細胞,使呼吸道發生炎性病癥。
病情嚴重者病毒可經淋巴及血循環侵入其他組織器官,但一般很少發生病毒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