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
????支持心理學誘因假說的證據是:不少病人在發病之前遭遇過創傷性的生活事件,受過精神刺激。行為學派認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習得性障礙,是對進食的恐怖─回避反應。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心因性障礙,與口欲期心理發育失調有關。支持社會性病理塑型作用的證據是:本病患者的父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年青時有力求體型瘦削并節食減肥的經歷;本病姊妹同病率也較高。由於雙生子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無關,因此上述發現主要反映了家庭環境的示范性影響。此外,本病多見於經濟富裕的家庭和芭蕾舞演員之類的職業,表明家庭和社會環境中以瘦削苗條為美的審美觀和節食減肥的習慣,對神經性厭食的發生,有著肯定的病理塑形性影響。
目前國外學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診斷六條標準,認為其發病年齡約在10~30歲。根據我國神經性厭食病例的特點,少年神經性厭食診斷應為:
????1.年齡10歲以上。
? ? 2.多因精神刺激或學習、工作壓力過大而發病。
????3.體重減輕20%以上或同年齡身高標準體重減輕15%以上。
????4.伴有嚴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消瘦。
????5.排除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厭食。
????6。少數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條為美,唯恐長胖而有意識地控制飲食,而寧愿挨餓瘦者。
二、診斷
神經性厭食病例應住院進一步檢查,詳問病史,必須排除內科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繼發性厭食,肝、腎、胃腸的檢查以及蝶鞍體層像及/或顱腦CT的檢查(注意垂體惡病質)都是必不可少的。住院病例還應進行內分泌腺功能的檢查,如垂體甲狀腺功能、腎上腺皮質功能,生長激素分泌功能等檢查。
生理性厭食:生理性厭食是出現在寶寶3~4月大時不吃奶的狀況,寶寶暫時的厭奶狀況被稱為“生理性厭食期”。
交替性暴食厭食:暴食厭食癥是一種對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的飲食功能失調。此癥的患者僅僅接受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還要接受心理治療。循環性的自發拒食以及暴飲-嘔吐(猛進猛出)會產生嚴重的生理影響。
夏季厭食癥:夏季厭食癥,是指孩子食欲不振、胃口不開,就連平時喜歡吃的正常飯菜都不想吃,而孩子的全身臟器并沒有異常的病變。
三、預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條為美,而有意節食者,僅占少數(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負擔過重是預防或減少發病的主要措施。
????1.情緒預防:本病女性發病較多,表明這一時期性格的不穩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間的矛盾,家中親友重病或死亡者,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發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樂觀、心胸開闊是至關重要的。
????2.勞逸結合/使腦力勞動與適當的體質鍛煉、體力勞動相結合、適當安排娛樂活動與休息,可以防止因過分勞累引起下丘腦功能的紊亂。
????3.進行正確人體美的教育,少數病例對進食與肥胖體重具有頑固的偏見與病態心理,以致出現強烈的恐懼變胖而節制飲食,保持所謂體形的“美”,因此對正確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