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上性心動過速相當于連續三次或以上的成串房性或交接處早搏,頻率大多160~220次/min,平均200次/min左右,節律規則。QRS波群大多不增寬畸形,保持竇性心律時形態,ST段壓低和T波倒置常見。少數QRS時限延長,呈右束支傳導阻滯型者多見,偶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型。如QRS形態與竇性心律時一致,則仍符合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診斷;與竇性心律時QRS不一致的提示頻率依賴性心室內傳導改變。心動過速發作時P波可能無法辨認;見到P波時其頻率增速,形態與竇性心律時不同;合并Ⅱ度房室傳導阻滯時,心室率可不增快,心室律可不規則;合并部分或完全性逆傳阻滯時,心室率可明顯高于心房率。
(二)室性心動過速相當于連續3次或以上成串室性早搏,QRS波群增寬(超過0.12s),心室率大多150~200次/min,節律可略不規則,偶有RR間距相差達0.33s的。竇性心律可繼續獨立存在,形成房室分離;竇性P波在體表心電圖導聯上有時難以辨認,但食管導聯或右心房內心電圖常可顯示竇性P波,其頻率多較心室率緩慢。P波偶有可能下傳,形成一次提早出現的QRS波群(心室奪獲),其形態與竇性心律時相同,或略有差別(合并頻率依賴性室內差異性傳導改變)。有時竇性P波部分奪獲心室,與心室異位搏動共同形成心室融合波,其形態介于竇性心律與室性心動過速的QRS波群之間。 QRS波群后偶有逆行P波,此為心室異位起搏點激動心室后逆傳至心房,控制整個心臟活動的表現。 心動過速持續發作30s或以上的,又稱持續型室性心動過速。發作不到30s自動終止的心動過速,又稱非持續型室速。心動過速發作時QRS波群形態一致或多變的,可分別稱為單一形和多形室速。尖端扭轉型室速(亦稱室顫前奏型室速)為非持續型多形室速的一種特殊類型。心動過速間歇短陣反復發作,頻率200~250次/min以上,QRS波群形態變化明顯,主波方向時而向上,時而向下。發作多始于前一個心搏的T波或U波上,也可發展成頻率更快、持續時間更長的室速發作,甚至演變為心室顫動。常見于原發性或繼發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后者發生于低血鉀、低血鎂時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胺碘酮、丙吡胺等)、氯喹、銻劑、雙氯苯咪唑和三環類抗抑郁等藥作用時,也發生于嚴重心動過緩時。 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時,心電圖同一導聯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次向上、一次向下交替。多發生在洋地黃中毒或低血鉀時,偶見于無器質性心臟病者。
(一)竇性心動過速心率在140~160次/min之間的竇性心動過速較難與室上性心動過速鑒別。突發突止的發作史、心率固定不變而心律絕對規則、興奮迷走神經可使發作中止的,以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可能為大。竇性心動過速大多逐漸增快或逐漸減慢,心率常有變動,興奮迷走神經不能中止發作。
房性心動過速伴2∶1房室傳導阻滯時,心室率多在100次/min左右,心電圖中半數P波可埋沒在QRS波群中,因而常被誤診為竇性心動過速。鑒別診斷應注意在心電圖顯示P波清楚的導聯中找出P波的頻率及其與QRS波群的關系。
(二)心房撲動心房撲動大多伴2∶1房室傳導,心室率140~160次/min。心房活動在心電圖上表現為規則的鋸齒形撲動波,可被誤診為室上性心動過速。興奮迷走神經可使心室率減半或減慢,心電圖顯示明確的鋸齒形心房撲動波有助于確診。少數房性心動過速的心房率可快達300次/min,與心房撲動接近,同時伴2∶1房室傳導,此時較難與心房撲動鑒別。
(三)非陣發性心動過速參見上文。
(四)室上性與室性心動過速的鑒別診斷一般根據心電圖QRS波群畸形與否、有無竇性P波或房室分離、心室奪獲或心室融合搏動的存在與否,結合心律是否絕對規則、興奮迷走神經能否使發作中止、以及發作時血流動力障礙程度,不難鑒別。
QRS波群增寬的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差異性心室內傳導或束支傳導阻滯或預激現象),QRS波群正常的室性心動過速(起源于心室間隔或束支近端的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可使鑒別診斷發生困難,常需希司柬電圖確診。心動過速由室性早搏起始,QRS時限延長達0.14秒以上,額面QRS電軸向上,有房室分離、心室奪獲和心室融合波,以及心前區各導聯QRS波形態相似的,提示為室性心動過速。希司束電圖H-V關系異常的(H不見、H與V分離或H在V前而HV間期顯著短于正常的)、心室晚電位陽性的,可以確診為室性心動過速。
應避免發作的誘因,誘因包括運動、情緒激動、妊娠、飲酒或吸煙過多等。同是應該注意此病在沒有根治之前不能從事特殊職業,如駕駛。潛水等,以免突然發病時出現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