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兒彈性假黃瘤癥狀
本病臨床分兩型
1.Ⅰ型
皮損呈橘皮樣并有嚴重的心血管并發癥如心絞痛,跛行,高血壓及嚴重的脈絡膜炎。
2.Ⅱ型
較Ⅰ型多4 倍,全身有廣泛分布的皮膚斑狀或灶狀病變,伴有近視、高腭弓、藍鞏膜和全身多個關節松弛癥。
1)發病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大多發病于30歲以前,部分患者可見幼年發病。
2)心血管病變
周圍血管可見受累,甚至出現血管鈣化,約有1/3的病例可以發生高血壓。心臟病理性改變主要發生在心瓣膜與心肌的彈力纖維,少見在冠狀動脈,累及心臟時常可出現心絞痛。
3)間歇性跛行
部分患者病變累及下肢血管,可出現青少年小腿痙攣與間歇性跛行,嚴重者見有臂部及下肢血管搏動減弱或觸摸不及,脈搏曲線平坦。
4)皮膚損害
患處皮膚可見直徑1~3mm的黃色或乳白色小斑丘疹,按條狀或網狀排列成片,伴以毛細血管擴張。皮損常見于頸側、鎖骨下、腋、腹壁、腹股溝、會陰、大腿等處,常經久不變,并有對稱性分布傾向,偶可發展為慢性肉芽腫結節。若病程較長時,可導致皮膚出現代償性增厚,質感松軟而略有皺紋。亦有部分患者可見有唇內面、腭、鼻、胃腸、陰道等黏膜受累,出現不同程度的充血或糜爛。
5)眼底血管病變
較皮膚損害早出現,主要表現在眼部血管條紋狀改變,該病理改變可持續數年。典型的眼部病變常呈顏色不一(棕色、棕紅、灰色、棕灰色甚至紅色)、寬窄不一的血管樣條紋。視盤區條紋多,且相互吻合呈星狀。有時伴出血或滲血,視力減退,最終可因視網膜硬化而失明。其機制系由Bruch膜斷裂,彈力組織變性所致。
6)消化道出血
臨床常見消化道出血,如嘔血、便血或黑便。也可見鼻出血或血尿。其原因系由于血管壁中層結締組織退化、變性、破碎,進而引起血管病變所致。
7)其他癥狀
部分患者尚可出現其他并發癥狀,如近視、高腭弓、藍鞏膜和全身多個關節松弛癥等,但主要以血管病理改變為主。
二、小兒彈性假黃瘤診斷
1.本病征的臨床表現比較特殊,典型皮損出現后可做初步診斷。
2.若需確診,必須結合病史及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