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與癥狀
有膽道、上腹手術(外傷)史,或反復發作膽管炎史。
①術(傷)后24小時內出現梗阻性黃疸,或引流口溢出大量膽汁,或術(傷)后早期無癥狀,數周至數年后有間斷性上腹鈍痛、發冷發熱、黃疸、大便灰白等。
②急性發作時可有夏科(Charcot)三聯征。
③慢性者則有長時間黃疸,不規則熱型,發熱后黃疸加深,膽汁性肝硬化。或有膽管炎而無黃疸。嚴重者病情發展快,迅速惡化,出現ACST、敗血癥等。
(二)體征
①發作期上腹壓痛。
②黃疸。
③肝腫大、壓痛。
良性膽道狹窄的X線造影 ④可有門脈高壓癥的征象等。
(三)輔助檢查
①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數升高;化驗呈梗阻性黃疸表現;肝功受損重,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培養可呈陽性。
②逆行膽道造影、PTC、ERCP,可顯示狹窄部位、形態及范圍。膽管未顯影,不能除外膽管狹窄。有時靜脈膽道造影,也可顯示病變膽管。
③B型超聲可示狹窄近端膽管擴張、或(和)結石的聲像圖。膽管腔內超聲(IDUS)對膽管狹窄病因診斷有特殊的價值,通過膽管狹窄不同病變聲像圖的特征,可以鑒別膽管良、惡性病變。
④MRCP能夠正確診斷肝臟移植術后膽管狹窄,但與ERCP相比由于分辨率較低病變細節不夠清晰,往往會夸大狹窄程度。
動態觀察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酶、MRCP能夠早期作出診斷。
膽管斷裂的鑒別診斷:
1.膽囊炎: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于闌尾炎,本病多見于35~55歲的中年人,女性發病較男性為多,尤多見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婦女。
2.膽管炎:膽道炎癥以膽管炎癥為主者稱膽管炎(cholangitis),以膽囊炎癥為主者稱膽囊炎(cholecystitis)。兩者常同時發生,其病因、發病機制以及病理變化大致相同,多是在膽汁淤積的基礎上繼發細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細菌可經淋巴道或血道到達膽道,也可從腸道經十二指腸乳頭逆行進入膽道。在我國以后者更為常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
管損傷的后果是嚴重的,所以預防其發生很重要。其預防措施有以下三點:
1、醫源性膽管損傷絕大多數是可以預防的,手術時術者應集中注意力,操作要認真細致,并遵從一定的操作常規步驟,如在施行膽囊切除術時,先顯露膽總管、肝總管和膽囊管,辨清三者關系后用絲線套住膽囊管,暫不將其切斷。再從膽囊底部做逆行膽囊分離直達膽囊管匯入膽總管處,這時才結扎切斷膽囊管。如在分離膽囊管時上述三管關系分辨不清,可考慮作膽總管切開術,置入探桿,幫助確定各膽管的位置。也可作術中膽道造影來幫助定位。此外,分離膽囊時還應盡可能靠近膽囊壁剪切,遇有出血應細心止血,切忌大塊縫扎止血,并時刻警惕有無膽管畸形的存在。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腹部外傷。
3、積極治療膽管結石感染等原發疾病。